(参见王博,第41-45页)礼乐则是古典秩序的制度形态。

分疏地说,秩序问题包括事物、位置、关系以及理解上述诸要素的价值根基等。人之为人,非由形体定义,非由血气定义,而是由心性和仁义定义,由道和德定义,人皆可以为尧舜,凸显人作为精神性存在的意义。

九安额温枪

定位和一体的伦理精神表现在制度上便是礼乐。面对着不同的人群,个体被安置在不同的角色之中,其动容周旋也就随位置、关系等进行调整。在此前提之下,儒家把人视为一个社会性的存在、伦理性的存在、精神性和神圣性的存在,这些存在的整体,就是人道。(同上)形体由心灵主导,成为道德的形体、动容周旋皆中礼的形体。前儒家时代的礼乐,被认为是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由六气五行表现,乃是气化的天地,表现在人之上,则是好恶喜怒哀乐六志。

正是此所异者决定了人最为天下贵。苟有其情,虽未之为,斯人信之矣。(12)显然,在董仲舒看来,义与利分立为二,是人所不可或缺的,而义大于利。

后来朱熹解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赞同将其中不谋其利解为不可有谋利占便宜之心,将不计其功解为不可有计后日功效之心。(24)当然,这里讲的兴利除害,讲的是天下百姓之利。《鲁语》作‘咨事为谋。黄玉顺教授③的《义不谋利:作为最高政治伦理——董仲舒与儒家义利之辨的正本清源》认为,董仲舒义不谋利,是儒家的政治伦理原则,并不是对民众的要求,而只是对权力主体以及政治精英的要求。

其为天下除害也,若川渎之泻于海也,各顺其势,倾侧而制于南北。为此,他区分出两种人:一是大有义而甚无利,一是甚有利而大无义。

九安额温枪

(26)[汉]班固:《汉书》(8)卷56,第2521页。关 键 词:董仲舒  儒家  功利  义利观  治道 对于董仲舒所言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近年来不少学者认为其中不谋其利不计其功只是针对仁人或社会上层的政治权力主体与政治精英而言。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是以仲尼之门,五尺童子,言羞称五伯。

⑩[宋]黎靖德:《朱子语类》(6)卷95,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451页。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13)[汉]董仲舒:《春秋繁露》,[清]苏舆《春秋繁露义证》,第258页。(19)(20)[汉]班固:《汉书》(8)卷56,第2515、2521页、第2521页。

(31)[宋]程颢、程颐:《河南程氏遗书》卷19,《二程集》,第249页。小人知利不知义,故喻于利。

九安额温枪

此外,《春秋左氏传》中引孔子说:名以出信,信以守器,器以藏礼,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

同时,董仲舒所言仁人相对应于五霸,也就是说,仁人应当不谋其利不急其功,而五霸与此不同,因而不足称于大君子之门,并没有言及普通百姓是否可以不同于仁人。(《论语·子路》)《大学》说: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孟子言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的同时,还说: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孟子言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又说: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董仲舒讲仁人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与其要求君王以及上层官吏重仁廉而轻财利是一致的,既是对仁人、君王以及上层官吏的要求,又并非只是针对君王以及上层官吏而言。全不谋利计功,是空寂,是腐儒。

……岂可以居贤人之位而为庶人行哉!夫皇皇求财利常恐乏匮者,庶人之意也。又引《荀子》所言上重义则义克利,上重利则利克义。

(41)以为董仲舒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是不讲利,排斥利。(37)(38)[清]康有为:《论语注》,《康有为全集》第6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78页、第508页。

利只是一个利,只为人用得别。五伯比于他诸侯为贤,其比三王,犹武夫之与美玉也。

重要的是,今人研究儒家义利观,不仅要弄清楚对谁而言,更要分析其内在含义。1993年出版的冯契主编《毛泽东思想研究大系(哲学卷)》,引述毛泽东于抗日战争时期所言:我们不能饿着肚子去‘正谊明道,我们必须弄饭吃,我们必须注意经济工作。他还说:凡人之性,莫不善义,然而不能义者,利败之也。(21)(22)[汉]董仲舒:《春秋繁露》,[清]苏舆《春秋繁露义证》,第216页、第322页。

康有为推崇董仲舒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说: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30)正是在一般的意义上说利,所以程颐说:凡字只有一个,用有不同,只看如何用。

(34)(35)[清]王夫之:《四书训义》(上),《船山全书》(7),长沙:岳麓书社,1990年,第382页、第655页。由此可见,朱熹对于董仲舒所言的解读,既是从仁义未尝不利的一般意义讲正谊明道自有功利,又是为应对仁义未必皆利的社会现实而要求仁人不能专去计较利害。

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11)显然不是不要功利,而是认为讲正谊明道自有功利,反对专去计较利害,反对有谋利计功之心。

如‘上下交征利而国危,便是有害。这虽然是对于董仲舒所言的发挥,但也可能是董仲舒内心所期待的道德理想。言利名尚羞之,况居而求利者也。凡顺理无害便是利,君子未尝不欲利。

董仲舒有明确的民本思想。为此,董仲舒说:圣人之治国也,因天地之性情,孔窍之所利,以立尊卑之制,以等贵贱之差。

其二是不可诈人而胜之,不可像五霸那样诈以成功,先诈力而后仁谊。程颐特别强调《孟子·离娄下》故者,以利为本与《易传·文言》利者义之和的一致性,说:‘故者以利为本,故是本如此也,才不利便害性,利只是顺。

……我们受高等教育的青年,将来都是社会领袖。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养,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